华夏的历程跨越了数千年,蕴含了无数动人的故事,后人由此提炼出了著名的“五大毒计”。
这五种毒计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更难以防范,特别是最后一种,实在称得上是“绝无仅有的毒计”,狠辣到连施计者自己都可能死亡。
那么,这“五大毒计”的故事究竟有多引人入胜,以至于施行者最终自食其果?
严世蕃之“谋害皇帝”
首先亮相的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。严嵩和严世蕃这对父子在当时不仅恶名远扬,在我国古代史上也被广泛认为是臭名昭著的存在。
这两人不仅掌握了巨大的权力,还常常干恶事。
以严嵩为例,他借助手中的权力陷害了许多忠良之士,并且常常进行贪污,甚至连军饷也敢私吞。
由于严嵩的竭力作为,大明的军费短缺问题严重,结果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骚扰愈发猖狂,南方海域的倭寇也变得愈加猖獗。
当然,这个严世蕃在某些方面要比他的父亲严嵩更加出色,毕竟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嘛。
严世蕃在那个时期常常陷害品德高尚的妇女,他的奢华生活让百姓忍不住想在街上将他击毙。
此外,严世蕃还被称为“明奸”,这意味着他企图与日本倭寇联手来毁灭大明王朝。
随后,在大臣们频频上奏举报的情况下,嘉靖帝终于下令逮捕了这对声名狼藉的父子,但具体罪名尚未确定。
为了自保,严世蕃设计了一个极其阴险的计谋,简而言之,就是对外声称沈炼和杨继盛这两位忠臣实际上是被他所害。
严世蕃认为,既然自己尚未被指控,那么不如主动出击,挑一个较轻的罪名。之所以认为这个罪名轻,是因为杨沈两人其实并非死于严世蕃之手,而是嘉靖帝所致。
听到严世蕃这么一说,果然有人准备将此事告知皇帝。
然而,严世蕃的阴谋未能成功,因为当时的杰出大臣徐阶看透了他的算计。
若嘉靖要为严世蕃贴上陷害忠良的罪名,那无疑显示出其实是嘉靖帝在陷害忠良,因为他首先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,并为这两位忠臣恢复名誉。
皇帝身居高位,向来注重面子,绝不会承认自己曾陷害过忠诚的臣子与良将。因此,嘉靖肯定不会批准这一罪名,严世蕃他们必然无法获释。
然而,在徐阶的竭力推动下,他们揭露了严世蕃身上的诸多罪行,最终这个大奸臣被处以斩首,实在是对他来说太轻松了。
管仲之“齐纨鲁缟”
第二个出现的主角是来自齐国的管仲,他可谓是个传奇人物。在他的治下,齐桓公顺利地成为了“春秋五霸”中的领头角色。
在这条统治之路上,不幸的是,孔子出生的鲁国成了牺牲品。
当齐国寻求称霸时,邻近的鲁国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,因为鲁国的位置正好位于齐国通往西方的必经之地。
然而,当时齐国的国力并不十分强盛,而鲁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。因此,齐国若试图通过两军对抗的方式来消灭鲁国,简直就像是踢铁板一样,因为不仅无法战胜鲁国,还可能因此遭受鲁国的反击。
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?最终,管仲提出了“商战”的概念。
简而言之,首先通过贸易战削弱鲁国,最终在其虚弱时采取致命一击。那么,这场贸易战该如何进行呢?
当时鲁国盛产一种缟布,后来管仲便提出:“人人都应穿着用鲁国缟布制作的衣服。”
与此同时,管仲也禁止本国百姓制造这种缟布,而是大规模地向鲁国采购。
鲁国的君王看到缟布的市场突然扩张,意识到机会难得,于是下令让全国大部分百姓投身于缟布的生产。结果,几乎没有人再从事农业了。
一年多后,管仲骤然发出禁令,禁止购买鲁国的缟布。这一决定让鲁国措手不及,回头一瞧,仓库里满是缟布,粮食却连半袋都没有。
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齐国的百姓由于不再生产缟布,纷纷转向农业种植。因此,管仲便开始向鲁国兜售自己的粮食。
尽管价格昂贵,鲁国仍然需要食物,因此他们不得不以高价向齐国采购粮食,最终导致自身陷入困境,齐国富裕而鲁国贫困,结果鲁国最终毫无抵抗地被灭亡。
那鲁国为什么不向周边其他国家采购粮食呢?那些国家都是小国,自身的粮食还不够供应,更不用提向外出售了。
管仲果然是一位经济管理的高手,这个阴险的计谋真是高明!
荀彧之“挑拨离间”
接下来登场的第三位角色是曹操的“张良”,也就是他麾下著名的智囊荀彧。
在挟持了皇帝后,曹操仍然遭遇许多挑战,例如如何对付袁术、刘备和吕布三人。
当时,袁术的势力十分庞大,刘备与吕布之间的关系也是暂时的合作,虽然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,但荀彧却只用了简单的策略,就让他们三人之间互生嫌隙。
曹操他们最初向袁术那边递交了一封秘密信件,内容提到:“不久之后刘备将会带人来攻打你,记得做好防备。”
与此同时,刘备接到了皇帝的诏令,要求他迅速派兵讨伐袁术,以帮助国家排忧解难。
这显然是曹操发出的命令,但刘备无可奈何,因为刘皇叔对汉室极为忠诚,因此为了避免让人觉得他反复无常,他势必会选择出兵。
于是,刘备与袁术终于展开了战斗。
当然,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,荀彧的毒计真正高明之处在于,他并没有对吕布发号施令,而吕布却是整个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关键。
就在刘备与袁术激战正酣之际,吕布却悄然袭击了刘备的根据地。
荀彧心中十分明白,刘备与吕布表面上看似合作,实际上却各自心怀不轨,常常暗中侵扰对方的根据地。因此,吕布必然会从背后对刘备下手。
因此,刘、袁和吕之间的相互不满局面出现了。他们既不合作,也相互消耗,确实减轻了曹操的压力。
晏子之“两桃杀三人”
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齐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晏子,他成功地帮助齐景公解决了三个难以对付的人。
这三人是当时的勇者,传闻他们都敢于赤手空拳与老虎展开单独对决。
这三位勇士实力雄厚,随着他们的功绩不断增加,变得愈加霸道,甚至连面对上级晏子时也不屈从于礼仪。
晏子见此情形非常不满,因此建议将这三位狂妄之人处理掉。否则,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某天会不会对齐景公下手。
齐景公表示他也曾想过除掉这三个人,但由于他们的武艺高强,甚至在夜间行刺也未必能成功。
晏子见到这种情况便说道:“为何非要较劲呢?让他们相互厮杀岂不是更好?”
齐景公当然全神贯注地倾听这样绝妙的计策,实际上不过是把两个桃子送给了他们。
齐景公虽然理解得不太清楚,但仍然按要求去做了。
三位勇士在得到两个桃子后陷入了困境,因为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。无论如何分配,总会有人感到不公。
于是三个人开始了争夺功劳的斗争,谁也不肯退让,各自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,应该独自享有一个桃子。
因此,三个人都希望各自能有一个桃子,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然而,他们并没有争抢,反而开始相互谦让:“我的贡献不如你,怎么好意思夺你的果实呢?”说完后,他选择了自尽。
于是,首个获取两个桃子的勇士选择了自杀,剩下的那位因感到愧疚,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轻松愉快地,仅凭两个桃子就能解决三个大麻烦。这一诡计的关键在于,晏子巧妙地掌握了“人性”这一点。
有人常说:“没有永恒的朋友,只有持久的利益。”
当利益显现于眼前时,所谓的友情不过是一种最可笑的谎言。
姜维之“一计害三贤”
确实,最终将自己置于险境的狠角色正是三国时期最后一位传奇将领姜维。
“一计害三贤”,那么另外两个人究竟是谁呢?那就是邓艾与钟会。
姜维无疑是蜀汉一位极为忠诚的将领,且他的能力相当出色。不过,遗憾的是,蜀汉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。
蜀汉灭亡后,姜维随同刘禅投奔了曹魏。
钟会非常欣赏姜维的才干,于是当年灭蜀战争中,他将姜维招募到自己的军帐,并委派他负责指挥军队,这为姜维创造了一个机会。
尽管已经投降魏国,姜维却始终心系恢复蜀汉的事业。
在察觉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后,姜维便频频进行挑拨,随后钟会便开始诬蔑邓艾图谋造反。
最终,邓艾被逮捕,负责押送他的有钟会和姜维。
姜维的想法十分 straightforward,他希望利用手中的军队消灭邓艾和他麾下的曹魏将领。
在解决完他们之后,再回过头来杀掉钟会。曹魏失去这么多杰出的将领,蜀汉的复兴自然就更有希望了。
虽然这个方法不错,但不幸的是被人识破,因此钟会和姜维首先被处决。
尽管邓艾在途中得到了救助,但没过多久便还是遭到了牵连,最终惨遭杀害。
这就是姜维的“一计害三贤”。他的思路虽然不错,但却未曾料到被人识破。
不过还好,消灭蜀汉的两位主要将领钟会和邓艾也相继去世,这两人的实力毫不逊色于姜维,因此损失一换二还是划算的。
然而,蜀汉再无复兴的希望,毕竟刘禅是个“乐不思蜀”的人物。
以上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“五大毒计”,防不胜防啊!
尽管这些阴险的计谋大多取得了成功,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们确实造成了严重的伤害!
